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眼裡「最沒用」的人?

雖然常常都說,
孝順父母不是透過金錢,
而是要身體力行,
親自照顧父母,
給予他們心理與實際上的陪伴,
但是往往那些「功成名就」的孩子,
總是離得父母最遠的那一個。
雖然這不難理解其中的難處,
像是好的工作機會大多在外地,
而父母也住慣了老家,
也不是說搬就能搬的,
而工作也可能常常都是把自己時間都占光了,
如果想要真的闖出一番事業,
又要更加地投入所有的精力,
進入這個產業之中。
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值得嗎?
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也不用非常長,
事業與功名真的值得你傾盡所有嗎?
沒有至親可以讓你分享所得的一切,
那這樣的成功還算是有價值的嗎?
有多少人登到了高處,
才發現上面的寒風刺骨,
而且一個人也沒有,
只有己身孤身一人,
腳下與身後的,
僅有那些早已逝去已久的人們的身影。
農村有句很現實的話:
兒女出國工作等於「白養」;
兒女有出息等於「為別人養」;
兒女沒出息就留在父母身邊,老了還有個依靠。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兒女特別有出息,就都會「遠走高飛」,
去外地發展,即便總是寄錢回家,
但也代替不了溫暖的陪伴,無法真正盡孝;
只有那些沒有什麼出息的兒女,
就在家鄉附近工作,總是和老人住在一塊,
雖然沒什麼錢,但陪伴天天有,
照顧老人飲食起居總是有的。
相比之下,那些有出息的兒女,
孝順父母停留在物資層面;
沒有出息的兒女,
孝順父母卻是心靈的關懷,更加暖心。
特別是過去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對比更加明顯。
如果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女一年四季在外漂泊,
老人在家其實是「孤苦伶仃」。
我們總是會發現,
有出息的兒女,從小就被父母「看好」,
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是父母眼裡的驕傲。
家裡來客人了,
或者父母帶著兒女去親戚家串門,
總是對著那個讀書厲害的兒女,
反反覆復表揚,
說話的時候,聲音都提高了分貝。
而那些沒有出息的兒女,
父母是不看好的,是父母眼裡「沒用」的人,
打罵是在所難免,
有時候,父母都會嫌棄這樣的兒女,
覺得「丟人現眼」、「白養了」。
就在父母把「疼愛」給了有出息的兒女的時候,
他們就慢慢變老了,錢財也散盡,
只是為了兒女讀書就業。
然後,父母把所剩無幾的東西,
給了沒有出息的兒女。
甚至這樣的兒女,什麼都沒有得到,
只是在家務農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
「遠親不如近鄰」,當父母老了,還能指望誰?
然道還指望金錢可以代替親情、代替端茶送水?
即便有錢住養老院,
也會感覺感情空洞,寂寞總是難免。
也有兒女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去居住,
但父母多半住不慣,
或者因為兩代人鬧嘴角,過不下去。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選擇居家養老,是大部分老人的選擇。
父母老了,身邊這個沒用的兒女,
「端屎端尿,洗衣做飯」都承擔了。
即便有些兒女內心有怨言,
但「我們都是父母養大的孩子,都是流著同樣的血」,
哪能真正狠心不管父母生活。
如果你在外漂泊,混得有頭有臉,
記得常回家看看,孝順父母:
金錢無法代替陪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