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的「4種話」: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風!
		                            
		                        以下這四種話,就是傷害孩子最深的話語,
 身為家長千萬要小心,
 別讓這些話成為一把利氣,刺傷自己的親人,
 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必須要承受「語言暴力」!
01批評孩子蠢笨
 “你怎麼那麼笨!”
 “你這智商是豬嗎?真沒用”
 “這個都不懂,蠢死了,一點都不像我生的。”
這些話也許是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時,
 恨鐵不成鋼說出口的,
 也許是看到孩子鮮紅成績的那一剎那,
 脫口而出的,也許是習慣性的口頭禪。
 但無論哪一種,聽在孩子的耳朵裡,都是刺耳難堪的。
看過這樣一個實驗:
 科學家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
 大魚每次餓了就會游上去捕小魚,
 沒有一隻能逃得過它的捕捉。
過了一段時間後,
 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
 再放進水池裡。
 一開始,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
 大魚就像之前一樣游上去咬,
 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一次、兩次、三次,不斷地碰壁之後,
 慢慢地,大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後來,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
最後,當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時,
 備受打擊的大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
 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也不會再張嘴。
它被活活餓死了。
 你覺得大魚很笨嗎?它太容易放棄、不懂得努力嗎?
 並不是,它也曾努力過、也曾拼命過,
 可是在一次次地“碰壁“之後,
 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當這樣的懷疑又被一次次地驗證之後,
 它就只能堅信自己是只“笨魚”了。
就像很多孩子,其實本身的智商並不低,
 和普通人一樣,有很輕易就能理解的事,
 但也有很難搞懂的題。
但如果父母一次次地告訴孩子,
 你就是很笨、你就是沒用,
 你就是特別蠢,
 一開始,他會很傷心、難過,
 之後,他會努力向父母證明。
但當這個證明過程出了錯,
 父母又習慣性地打壓孩子,
 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就會降低一層。
多次之後,他就會自暴自棄,絕望至極,
 寧願相信自己是個蠢貨、笨蛋,
 這樣聽到父母的批評時,心裡才會好受些,
 “原來爸爸媽媽說得是事實啊”,
 後來,就真的成為了“沒用的人”。
別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定性!
 別成為套住孩子的一個“罩子”!
 當你的批評一次次脫口而出時,
 就要小心孩子真的成為你口中的那一類人!
 別讓他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又蠢又笨、很沒用。
02威脅孩子受罰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混小子,是不是又想挨打了?”
 “再不聽話,把你關進小黑屋。”
 有些父母崇尚“棍棒教育”,
 哪怕現在動手打孩子的現像已經開始逐漸減少,
 口頭上的威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抖音上看過這樣一個短片,
 是一位媽媽給自己孩子拍的。
 孩子正在好好吃飯,媽媽先是問孩子:
 “你怎麼吃那麼多?”
 孩子聽到媽媽問她,就把頭抬起來,
 衝著媽媽路露出了個甜甜的笑容。
這位媽媽接著逗弄孩子,
 “你吃太多了,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聽到這話,孩子急了,表情馬上委屈起來,
 眼淚懸在大大的眼睛裡,馬上就要哭出來。
過了會兒,看媽媽沒什麼動靜,
 就低下頭、放下小勺子,害怕地說:
 “媽媽,我不吃了,你能不能別不要我。”
 說完,就“哇”地一聲哭出來。
我不知道這位媽媽是否是有心還是無意,
 但顯然,這種“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的句式,
 本質上都是一種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威脅。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對孩子來說,永遠是強勢者。
 孩子最擔憂的就是父母不要他,
 最害怕的就是被無情打罵,
 可很多父母往往就會拿孩子害怕擔憂的事情威脅他。
威脅他要學習要達到什麼成績,
 威脅他要做家務活,威脅他聽話。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也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意識:
 只有懂事、聽話的孩子才不會受罰,
 只有懂得取悅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可往往,越懂事的孩子,
 心理的陰影和疼痛卻是最大的。
 別讓孩子長大之後,
 成為習慣性取悅別人的人,
 丟了真實的自己。
03習慣性敷衍孩子
 “走開,不要來煩我。”
 “快去學習。”
 “我很忙,你去做你自己的。”
 不負責任的父母,總會習慣性敷衍孩子。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笑話。爸爸在給孩子講故事,
 不到5分鐘,一本故事書講完了,
 孩子在一旁聽得一愣一愣的。
看上去有些搞笑,但放在現實生活裡,
 這樣的爸爸卻很是常見。
 很少陪伴孩子,就算有時間,
 也寧願自己一個人玩手機,
 讓孩子一個人在旁邊玩或學習,
 美其名曰是要“休息”。
 就算偶爾照顧孩子也不入心。
有的爸爸為了看場球賽就對孩子惡聲惡氣,
 生怕他來打擾自己看電視;
 有的媽媽總是督促孩子學習,
 恨不得沒一刻停歇,就是生怕孩子麻煩她。
有多少父母覺得養孩子是個麻煩事,
 照顧孩子很敷衍,給孩子念童話書很敷衍,
 答應孩子承諾時很敷衍,
 輔導孩子功課時也很敷衍。
以為孩子還小,還感受不到,
 隨便應付一下孩子也能茁壯成長。
 但潛移默化間,
 孩子也會學到父母身上的敷衍態度,
 做什麼事都不能盡心盡力,
 說話腔調也總是一臉不耐煩。
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培養,
 而這其中,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尤為重要。
 真的,哪怕再忙,
 也要抽出一部分時間專心陪伴孩子,
 可以給他講故事,可以陪他學習,可以聽他唱歌,
 可以和他一起玩遊戲。
 哪怕一周只有1小時,孩子也會很滿足。
04總是不相信孩子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能不能讓我省省心。”
 “媽媽走後,你是不是又看手機了,肯定看了。”
 “是不是你先做錯了?是不是你不對?”
很多父母都習慣性不相信孩子。
 微博上有個很火的段子。
 有人問:你見過父母的哪些強盜邏輯?
 有人答: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
 回來後我還抓著手機,
 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
 回來後我抓著手機了,
 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網友們看到都笑了,紛紛贊同,
 表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但笑歸笑,笑過之後仔細思考一下,
 這樣的“強盜邏輯”本質上不就是不相信孩子嗎?
總覺得喜歡孩子玩手機,
 所以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時候就一直都在玩手機;
 總覺得孩子不會被人欺負,
 所以一旦和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
 第一時間就覺得是自己家孩子先動手。
這種深藏在父母內心深處的“不相信”會變成一把火,
 燒掉孩子對父母的期待和對自己的自信。
《少年說》中,一女孩含淚“控訴”爸爸。
 “我的爸爸永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如果我在寫作業時,拿起手機查單詞,
  爸爸不管我怎樣解釋,
  都會認為我是在玩手機。”
“我還有一個妹妹,她特別喜歡招惹我,
  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時候,
  她都會跑到爸爸那裡告狀,
  爸爸聽完之後,都會二話不說來教訓我。”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父母對孩子長期的不信任,
 就像一根刺,哽咽在喉嚨裡,
 扎得孩子疼痛難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
 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
 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哪怕有時內心真的懷疑孩子,
 父母也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不是只有大人才需要尊重和理解,
 孩子也是人,也會疼,
 也會覺得冤枉的滋味太難受。
05沒有任何關係是無堅不摧的,哪怕是血脈相連的親子關係。
 孩子對父母的話語和情緒是極度敏感的,
 他們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貶損而失落好久,
 也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誇獎而開心一整天。
再次告誡各位家長,
 別讓你的話語成為切斷親情的利刃,
 也別讓孩子只能一個人默默的,
 待在自己的空間裡悲傷、難過、生氣,
 也別等到已經無法挽回之時,
 才發現孩子的心早就走遠,
 想拉也拉不回來。
 懂得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的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