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催!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孩子動作慢?

千萬別催!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

以前,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慢慢走,小心別摔倒了。”“慢慢吃,別噎著了。”“慢慢寫,別算錯了答案”……

而隨著時代的發現和變遷,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家長嘴里的話往往變成了:“來不及了,快吃飯!”“快彈琴,待會要畫畫了!”“快睡覺,明天還得早起!”

是孩子們變慢了嗎?

其實,

是我們變快了,變著急了。

現在,

336x280

我們常常發現有家長在抱怨,

抱怨自己家的“熊孩子”

怎麼這麼拖拉這麼慢。

注意,以下這些,

都是真實的場景:

這位媽媽叫琳琳。每次看到2歲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花上5分鍾才能吃進去一口時,琳琳就在一邊按捺不住,先是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如果催促不管用,就干脆搶過勺子喂起飯來。

這位爸爸叫阿明。每天早上7點30分他都很憤怒,眼看著要遲到了,5歲的兒子卻依然不急不慢地收拾著書包、穿著鞋子。他通常會先很溫柔地催促兒子兩遍,見兒子不為所動,頓時憤怒地責罵起來,於是每天上學都像打仗一樣。

在這兩件事里,

336x280

你發現了嗎,

到底是孩子太慢了,

還是我們太急了?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可大人們為什麼總要催促孩子快一點呢?是為了孩子好嗎?

不是的,其實,我們是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像打仗一般緊張。

336x280

在這一天天的日子里,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可家長催歸催,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

當然,我們不否認催促孩子有積極的意義。它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

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遝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遝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那正確的做法該是什麼呢?

教育專家一致認為: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嚐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道理我都懂了,

但我具體該怎麼做?

難道要每天花好幾個小時

用來等孩子嗎?

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來今天的「幸福來了」里,

聽聽看兩位老師

是用怎樣有趣的內容告訴大家的吧!

Reference:親子天地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