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不正經大爆料!關於金像獎猜測的各種打臉資料

金像獎過去有幾天了,請原諒橘子君的不正經大資料剛出爐,因為資料出來後,橘子君一直在被打臉,猶猶豫豫不知該不該來寫。不過!資料是誠實的,橘子君決定堅守這個原則!
今年金像獎被調侃最多的,就是紅毯上各路明星的黑禮服,就有人說啦,這難道是有什麼傳統,穿小黑裙會讓獲獎的機率增大嗎?
然鵝!我們蒐集了2010年到2017年的資料,我們發現37位入選最佳女主角的女性中,只有7位女星穿著黑色禮服,其中只有3位最終獲獎了。
吶,你看,早就告訴你們不要封建迷信啦!
有人說金像獎的規律是最佳編劇往往也會獲得最佳影片,但是從資料來看,這個概率嘛,一般一般吧。而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重合的概率更高一些,達到了七成。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能反映出中國對於編劇的重視,沒有像國外那麼高呢?往往把好電影的功勞歸功於有一個好的導演?
↑金像獎最佳電影三地佔比
金像獎從創辦之初就是為了表彰香港電影的一個獎項。和金馬獎放眼全華語電影不同,香港電影似乎一直是香港電影人的自嗨,金馬獎甚至在2013年把最佳影片頒給了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我們再來看金像獎36年來最佳影片只有3部不是香港本土電影。
同樣影帝也一直都是香港男演員的囊中物,不過還好,我們還有影後……
香港電影的斷層我們把歷年金像獎最佳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和獲獎年份做了關係圖,我們發現在1995年之前這之間的關聯還在正常的分佈狀態。
到了1995年左右,開始出現了斷層一樣的分佈,獲獎的導演依然是那幾位已成名的大導演。這種狀態一直到2012年突然出現了改變,那一年把最佳導演獎頒給了《寒戰》,而這是樑樂民和陸劍青首次擔綱導演的電影作品。2016年和2017年再次出現了把最佳導演頒給新人的現象。
為什麼會在1995年出現這樣的而一個斷層呢?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是香港電影發展史上最後一個黃金期,也是最鼎盛的黃金期,娛樂行業空前繁榮,那時起湧現的導演、明星如雨後春筍湧出,而且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造星工程。當時湧現的許多明星如今依然活躍在華語影壇。
當到達頂峰後,迎來的必然是下坡。可能就是因為那個時期太過發達,人才達到了飽和,導致後來新人很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另外,大環境來看,香港的衰退,大陸市場的崛起,也加劇了香港本土電影的勢弱。
不過,就像股市一樣,觸底之後總會反彈,所以最近近年我們看到了香港電影復甦的跡象。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希望整個華語電影圈都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湧現。